我就问你一个事儿配资方案,你有没有发现,这年头买玩具比炒股还惊心动魄?
泡泡玛特又上热搜了,这次不是因为哪个隐藏款被黄牛炒到天价,也不是哪个联名IP搞出了话题,而是因为股东——清仓式减持。没听错,不是部分,不是优化,是清仓。直接一把梭哈,套现走人,主角之一叫屠铮,一口气卖了12.36亿港元。他之前在泡泡玛特持股11.56%,这回直接干到只剩0.85%。这不是调整仓位,这是抽身走人。
我也纳闷,这公司到底发生啥了?
先来点背景。泡泡玛特上市那年,港股认购火到爆,市值一度冲到千亿港元,最高峰时市盈率一度干到上百倍。很多人冲着潮玩第一股去的,幻想它是中国的Funko+迪士尼+盲盒中的拼多多。结果呢?从2021年开始股价一路跌,最高点落下来已经超过70%。现在就连IPO时追高的机构,也基本全线被套。
说白了,它那一波火是踩上了疫情时精神消费这个风口。大家都关在家,娱乐匮乏,一个小小的盲盒能提供预期落差的快感,还能社交炫耀,一举多得。但现在人回归线下,去旅行、看演出、线下聚会,全都比拆盲盒刺激。而泡泡玛特呢,还是那几套联名、那几种款式,内容疲软,故事讲得也不新鲜。
那是不是公司基本面真撑不住了?我去查了下数据配资方案。
2023年全年财报,泡泡玛特营收56.1亿元,同比增长36.5%。听起来还行对吧?但你细看,主要增长来自海外业务和直营店扩张。内地市场增速已经明显放缓,门店坪效也开始掉头回落。成本端方面,研发投入比例仍然偏低,2023年全年的研发支出是2.05亿,占总营收的3.66%。这水平,说是科技公司不敢认,说是文化创意公司,也太轻了点。讲真,一个主要靠IP授权+盲盒形式变现的公司,研发占比还没广告花得多,这事儿怎么看都透着虚。
更别说这次减持,时间点很刁钻。6月5号刚公布减持消息,6月6号股价暴跌17%,直接来了个跳水式回调。你说配资方案巧不巧?但人家不慌,因为高位已套现。慌的是谁?当然是那些在泡泡玛特宣传潮玩价值投资的KOL嘴里被鼓吹得热血沸腾的小散们。现在大家都开始问:是不是我们又被割了?
我一个朋友,去年还在抖音种草泡泡玛特的盲盒摆件,现在悄悄把柜子清空了,说是收拾家里。但我知道他是心里别扭,毕竟当初买的不只是玩具,是一种身份投射,现在看着公司股东都跑路了,难免会有种我是不是被当猴耍的感觉。
其实也不是泡泡玛特一家这样。你去看最近几年大火的小众消费品牌,完美日记、奈雪的茶、元气森林、还有那个追着做香氛的观夏,哪个不是一开始讲故事讲得飞起,后来增速一降,马上就资本抽身,留下一地鸡毛。
背后逻辑很简单。这些公司不是没产品,而是增长模型不扎实。一旦获客成本高了,用户不新鲜了,IP也老化了,现金流一收紧,原来的估值全是泡影。尤其像泡泡玛特这种,它最值钱的是IP和用户粘性。但你仔细看,泡泡玛特的IP构建能力其实非常薄弱,除了Molly,其它新IP如DIMOO、SKULLPANDA也都是短期热度,生命周期极短。潮流文化的本质是不断更迭,今天火,明天没人看。
再看看人家Funko,虽然股价也不咋地,但至少它绑定的是全球IP生态,跟漫威、DC、迪士尼全有合作。而泡泡玛特?主要靠自己孵化,这一方面看起来是好事,但也意味抗风险能力差。一旦某个IP不行了,整体营收就立马受影响。
更现实一点说,就一个做玩具的公司,能有多大技术护城河?没有核心算法、没有硬件壁垒,也没有渠道垄断,今天泡泡玛特能开直营店,明天泡泡堂、泡泡街也能照猫画虎开一个。这行业唯一的护城河,就是用户心智。但心智这东西,一旦崩了,连带的就是估值崩、故事崩、股东先跑。
所以我现在看泡泡玛特,已经不从它还能涨多少这个角度出发了,而是想:这个公司是不是正在变成一个高级玩具分销商,靠炒作和门店造景续命的那种。如果是,那这轮股东减持就是高位撤退的典型案例。
我现在就想知道,那些去年还在直播间带货说这波可以抄底的财经博主们,现在还敢上麦说价值洼地吗?那些帮忙站台的投行们,什么时候出来讲讲实话?别光让小散们去给泡泡玛特股东抬轿子,轮到风险了就一句市场选择搪塞过去。
你说,这回还能有人愿意抄底吗?还是大家都在等,看看谁是最后那个留在牌桌上的人。#热问计划#
配多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